WFU

【書介】即便沒有長成符合期待的樣子,依然可以普通得理直氣壯_讀《俗女養成記》




即便沒有長成符合期待的樣子,依然可以普通得理直氣壯_讀《俗女養成記》
文/黃婉婷
《俗女養成記》是一本書寫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的六年級女孩成長歷程,從小在大家庭長大的江鵝,在生活瑣事及閒話家常間,一窺長輩們的價值觀,在自我與達成期待間妥協與掙扎,以及長大後的放下與釋懷:既然沒有長成父母心目中期待的淑女,那就勇敢做個俗女吧!

〈窗台上的花布簾〉一文,寫用花布窗簾作爲貧窮線的衡量指標,直到長大才明白,窮是心態上的缺乏及困頓,最終得出「活得像花布窗簾的時候,扯下花布,裝一套認真的窗簾不就好了」這樣的結論;〈菜包裡的紅豆〉,書寫乖乖聽話的掙扎與後悔,以及長大後的理解:「囝仔人聽話」並不能保證「沒代誌」,「聽話」除了乖,有時是聰明,有時是傻,但無論如何,聽不聽話都是自己的選擇,人生也是自己要負責的。

書寫時代記憶的人很多,但《俗女養成記》厲害之處在於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恰到好處的節制。明明是描述鄰里間的三姑六婆打探消息,在她筆下寫來卻是「鄉間向來深具『主動互惠』的友好精神,反映在資訊交流上就是:『我告訴你我知道的,你告訴我我不知道的,要是你我都不知道,我們就一起推測並創造結論。』」恰到好處的點到為止,讓人不由得想拍手大笑,卻也不得不佩服:啊!我也想生成這麼進退有據的女子!

跟著江鵝走一遭《俗女養成記》,解開成長過程中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各種枷鎖,大笑之餘,卻也釋懷,即便沒有長成符合期待的樣子,但也不差,依然可以抬頭挺胸,普通得理直氣壯!

書名: 俗女養成記
作者: 江鵝
編輯: 連翠茉
封面繪圖:薛慧瑩
出版: 大塊文化

最好笑/會心一笑的段落:

〈媽媽的早齋〉一文中,阿嬤這種老先覺的結論還是要加嫁有錢的。我很敬佩香港作家亦舒寫出這樣的金句:「如果沒有愛,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,如果兩件都沒有,有健康也是好的。」讓女人認知現實,是濟世。>>“讓女人認知現實,是濟世。”濟世用得很妙!

最共感的段落:

〈香蕉緊來呷呷咧〉一文,談到送禮物給人,還要靦靦腆腆的說是請人「鬥呷」,幫忙吃,很低調客氣。

喜歡的段落:

〈叫阿姨〉一文,「擺臉做自己」跟「好好叫人」之間,各有便宜可佔,也有虧可吃,只是人在江湖,總會遇上不得不過的場,不能不陪的笑,小時候有練過,或許要比長大不得不練容易一些。

〈窗台上的花布簾〉一文,覺得窮的人,因為知道自己有缺,對於身邊的一切,往往不計較差那麼一點,只想要什麼都便宜一些,最終讓自己也便宜起來。

〈亮起來的房間〉一文,家人之間的愛沒辦法非黑即白,相互依存就是同時耗損又修補著。

感想:

這本書非常輕巧好讀,不同的世代(即便不是六年級)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很有共鳴的部分,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媽媽讀!(世代對話:雖然媽媽不是六年級的)與朋友對話聊天也很適合!(跟社工師朋友聊過從窗簾衡量貧窮一事)

〈香蕉緊來呷呷咧〉一文,談到請人「鬥呷」(幫忙吃),是我最共感的段落,阿公阿嬤或外婆健在時,寄來的瓜果或是貢糖魚獲,都會拿去跟鄰居分享,請他們「鬥呷」,這也使得分享好吃的,(尤其是在地的),對我來說,一直是很重要的一塊。

長大以後,我跟妹妹外出就業就學,每逢拜拜,煮一桌的飯菜或是水果,總是吃不完,幸好妹妹的友人願意來家裡「鬥呷」,跟我們一起吃飯,減少吃不完的浪費。

啊!雖然看起來好像寫了很多,但其實還有很多精采片段沒寫,大家還是去看書喔~(好看又好笑)